倡导“绿色服装”推进“绿色环保”

  
潘坤柔

自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的绿色意识即迅速强化乃至波及地球的每个角落。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代表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国际上对“绿色”的释义,已上升为包括生命、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又称“绿色文明”。

在绿色文明意识指导下,倡导“绿色服装”,推进“绿色环保”,涵盖了服装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一、“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系指人的生存周围的空间状态。服装,正是环境的“产物”之一,是人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时空条件下为着生存与发展所作的力所能及的选择或行为的模式。服装的创造源于人的精神与物质的需要。正是那种基于力所能及的选择引发的创造思维构成的计划和实践,组合成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内涵,形成于服装生产服务于使用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创造的全过程。近代以来,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大生产过程中,发现过量的工业化正在不断破坏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由生态危机制造的环境污染,例如臭氧层的破坏、生物物种的相继灭绝、气候的恶变,尤其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侵袭以及入寰中怪病的肆虐,正无情地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从而引发人们的怀旧心态和回归自然心态,进而发展为自觉相约发起全人类共同起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的“绿色环保”行动。“绿色环保”逐成为21世纪人类文化活动的重点,当然,也是服装科技和服饰文化的重点,是倡导“绿色服装”的契机。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两个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公平,那就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即机会均等,以实现他们较好的生活愿望。二是代际公平即世代平等,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有限,当代人就要合理利用资源,不要损害后代人发展的能力。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自身的繁衍、经济建设和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作为人的终生不可须臾离开的服装要持续发展亦不例外。服饰无国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全球联合行动起来,从材料资源到设计制作、消费、处置进行系统的规划。

二、纺织服装业对“绿色环保”的新贡献

事实上,仅在近年,我国纺织服装为攻克中国女装“绿色环保”这道“坎儿”已创造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

例如,在服装布料方面,对“绿色环保”纺织产品Tencel(俗称“天丝”的纺织纤维)及其最终产品“绿色环保”服装的开发,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衣生活领域。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被人们争相传说的Tencel其实只是商标,lyocel才是材料的原名。lyocel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木浆纤维。与别的纤维相比,它强度最大,即使在湿式状态下也能保持80%的强度,是别的纤维不能比拟的。

由于Tencel纤维在制造过程中加入的融剂为有机氨而使它成为一种无毒无害的物质,即使经过充分使用被完全废弃之后也能全部回收并重返大自然,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

又如,由于服饰美的诸要素中以色彩排名第一而不得不依赖于纺织印染,消除纺织印染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在20世纪90年代曾被列为中国环保“十大课题”之一。所以,由人工种植无须印染而获得颜色的天然彩色棉的培植成功,被认为是对“绿色环保”做出的有效贡献,尽管有专家认为它的色彩远不够理想,有专家经研究指出天然彩色棉若大面积种植有可能使白色棉花的色彩质量受到影响。但毕竟天然彩色棉的出现,表示了“绿色环保”又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一步。

再如,近年我国土地沙化严重而形成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沙尘暴,经研究其形成的诸因素中人为活动竟占70%,主要是过度放牧和草原开垦。而众所周知的被称为“软黄金”的山羊绒(开司米)是能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和受到人们普遍喜爱的高级羊绒时装的原料。近年因山羊绒涨价,牧民养山羊的积极性提高,存栏数迅速增加而对羊群基本上采取草场放牧方法。山羊适应能力优于绵羊,但对草场的破坏则是绵羊的20倍——它能把土层中最后的一点儿草根都刨出啃净,加速土地沙化。为了治沙,在世界最大的山羊绒原绒产地内蒙古自治区,维信、鹿王等著名企业集团已大力投资实行山羊圈养,但如何保证原绒质量又成了企业新的课题。还有,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的免熨衬衫,就是在易皱的天然衣料里加入甲醛树脂处理后变得挺括(从而免熨)的,而甲醛经特殊工艺处理后会持续发出甲醛气体,人吸入了此种气体,会引发怠倦、不适感,还会出现头疼咳嗽、口渴等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含甲醛的衣物,还会引起皮疹,有害健康。前不久,诺瓦(苏州)化学有限公司应用新材料,采用高分子聚合法研制开发了“绿色环保”无甲醛免熨整理剂,用于棉、麻、粘胶、“天丝”(Tencel)等各种纤维素纤维和这些纤维素与其他纤维混纺的面料以及服饰的免熨和防缩整理,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服饰配件中,也已出现了不少时尚美观的绿色环保产品。例如,过去为防止金属配件生锈,曾采用电镀方法,因而产生大量有害的残余物质,污染环境。现在,已成功地实现用不锈合金制造出拉链、别针和其他装饰配件,无须经过电镀处理。一些纽扣也采用了再生法生产,如将旧玻璃瓶磨成粉末再与各色颜料混合制成五光十色、图案各异的新品。也有用硬果壳经雕刻或手工绘图制成回归大自然风格的木纽扣以迎合时尚潮流,还有钻、翠、珠、玉及木、石、金属首饰领域的“绿色环保”意识的加强和“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研究。总之,在攻克中国女装“绿色环保”这道“坎儿”,培育人类新的消费观和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习惯方面,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

三、国际市场“绿色通行证”及其取得

面对我国加入WTO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西方加高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壁垒政策,“绿色环保”已成为中国服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道“坎儿”。目前,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和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认为是攻克国际贸易壁垒的两把利剑,并成为国内服装先进企业的至要条件或基本特色,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中国环境标志”是经过中国环境标志委员会(目前该委员会仅向服装行业中的上海服装行业协会授权)批准后,标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意在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一定的环保要求。这种以国家指定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规定进行环保确认并提供标志图形准予企业在产品或包装上标识的做法,是向消费者表明:该环保产品(“绿色环保”服装)已受到确认,从而引导购买,目的在于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环保良性循环,迄今仅有杉杉集团(首家)、兆林公司和报喜鸟集团通过认证。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则是对所有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选择、设计、加工、销售、运输、使用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节约资源,控制和预防污染,致力于绿色环保。这与授给环保标志是相互推动而又密不可分的,都被认为是关爱地球、造福子孙的绿色行动。已有不少企业提出认证申请。例如前不久,温州法派企业有限公司就成为我国西服行业首家获得该系统认证的企业,浙江骊谷服饰有限公司等正加大投资,引进“绿色环保”技术,导入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争取早日获得这个通向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有企业提问,到底哪一种认证更有实效?其实前面已经说清楚了。最“可靠”的,当然是既申请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又申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了。鉴于当前中国环境标志认证机构仅上海服装行业协会一家,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咨询机构和认证机构都不止一家,这样,企业认真选择咨询、认证机构,确保在咨询的权威指导下实现认证要求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以及降低相关费用,就意义非凡了。

ISO14000的认证程序与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相似,一般是由企业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并签订认证协议,再由认证机构派出专家进行以下审核:

一、手册审核——审核申请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手册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二、现场审核——专家进驻现场审核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确定其实际运行是否符合标准及企业自身环境管理文件的要求。

三、纠正措施——对注册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目作跟踪审核,最后确认其已有效纠正。

四、注册发证——上述过程完成并确认符合要求后,对申请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予以注册并授予认证证书。

五、年度监督审核——通过年度监督审核的方式保证证书及注册的持续有效。

必须指出的是,时下在我国,尽管纺织与服装产品的开发依然如火如荼,但许多企业仍然停留在设计的基本元素的运用(如色泽、造型款式等外观质量)上,层次高一点的还会考虑到有品位、有经验的消费者可能直接感受到的手感、透气、吸湿、抗皱、易整理等舒适性能和实用性能,而更高层地从人体健康、“绿色环保”方面则考虑较少。据报道,不久前我国南方某服装厂出口欧盟的一批服装就因拉链用材含铅量过高而被买家退货,造成近百万元损失并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这一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有人以为,只有那些急于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才需要积极了解或谋划绿色环保认证,取得“绿色通行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旦中国加入了WTO,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服装便完全面对国标市场,消费者的选择已然没有了国界。所以倡导“绿色服装”,推进“绿色环保”,迟早是全行业的基本任务之一,我们必须尽早绸缪。

(作者系中国服装集团高级工程师、中华女子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

潘坤柔,高级服装工程师,原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服装集团服饰文化部主任、培训部主任。现任国家服装期刊《服装科技》编委,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直属)艺术系客座教授,中国纺织部级《中国20世纪服饰文化研究》软科学课题主持人,北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组委会委员兼国际展品质量评审委员会主任。首届全国服装知识大赛的主办者,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服装基础理论研讨会的主办者,首届北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国际服饰文化论坛的主办者。多次在全国性、国际性及各地服装大赛、模特大赛中任评委、评判长等,是全国服装质量检测中南站的名誉站长,全国纺织产品开发中心纱线课题负责人之一,担任数家国内服装企业的高级顾问。

曾兼任《中国服装》杂志副主编,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服装学院的院长,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报特约撰稿人,中国服装流行趋势研究员,《内衣时尚》杂志编委,中国纺织面料评委会评委、副主任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服装品牌战略研究和实践,企业文化策划,服装流行趋势预测,模特培训,产品设计艺术监评及特种功能服装的科普工作。

北方网  2001-09-20 15:57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andom mark :enorth_tuijian1_* not found! random mark :enorth_tuijian2_* not found!
 
关闭窗口